上海时装周已经结束,此前无时尚中文网在《上海时装周日报》的专栏已经和大家谈了很多关于上海时装周与四大时装周的对比,有弹有赞,我们本着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去聊一些话题,本来我们想采访一位参加上海时装周的设计师作为这个专栏的收篇,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专栏合作提前结束,所以我们在此也特别向接受我们采访的设计师张雷表示抱歉,他的品牌“脉思”(MASS CONCRETE)第一次参加上海时装周,我们想通过和这样一位第一次参加上海时装周的设计师的聊天,来大概看看当下中国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的现状,当然我们更刚兴趣的是这些创业者的心态,他们与上一代设计师不同的是视野、“对品牌掌控”的欲望,还有难能可贵的踏实心态,这是30多年来中国设计师的巨大进步,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走上国际舞台,可能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些就会名列国际著名设计师行列,一切刚刚开始。
人物介绍:张雷,“脉思”(MASS CONCRETE)创始人/创意总监,杭州怿创时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无时尚中文网:先聊聊多重角色,设计师和商业管理者。
张雷:这个阶段,我不是想做一个过分自我的设计师。目前的设计和技术团队已经比较成熟,是我此前在另外一个品牌带的一些设计团队与技术团队成员组合的。上高中时我是理科生,大学的时候也比较爱看一些商业书籍,比如财经杂志和优秀企业家的故事,所以商业也比较适合我。时尚和经济社会现在发生更多的关系,我希望建立一个优质的品牌,有良好的财务。我也希望我能创立一个和当下很多“快时尚”品牌所不同的高质量的品牌。这两个角色一个是感性的(设计师),一个是理性的(管理者),所以我必须随时像摆钟一样将自己调到合适的位置,以适应这两种不同的角色。
无时尚中文网:你在你的自我介绍里提了自己国外的一些经验,对你有什么帮助?
张雷: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参加了一个比赛,第一轮面试的时候有个自我称述的环节,比起其它选手,我说了很多对时尚的看法,我喜好看很多书知道很多品牌或设计师。后来组织方公关公司的一个负责人告诉我,其实这个面试不看你的设计理念什么,面试官最主要的是看你的性格是不是适合这个行业。后来去到Christophe Lemaire的工作室,他叫了几个设计助理来跟我们聊,这些设计助理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大,但是已经有6、7的工作经验了,而那时的我们则像个“白痴”,这段经历就我最大的感受是,时尚产业和做一个成功的品牌有他很多模式在那里。
无时尚中文网:从毕业到创立这个品牌,走过哪些路?
张雷:说来还是比较幸运,那时候在上海正好遇到另一位设计师,他想做自己一个品牌,而她自己还身兼另外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合作基本上给我非常的空间,团队由我建立,她基本上很少过问,这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创业“实习”,当时上海长乐路有很多设计师店,我们也在那里落脚。你知道,这种店基本看天收,天气冷基本没人来,天气热也没人来,一年基本做两季,后来房租还一直涨,又是经济危机。但是品牌和团队慢慢成熟,我觉得任务也完成了,而她也有时间来好好管理这个品牌,然后我们友好地分手,我就开始我现在的工作,从上海到杭州,我觉得杭州的氛围会好一点,可以安静地做设计、创业,不那么浮华、浮躁。
无时尚中文网:你在新闻稿你还说到有个合作方——品嘉,是怎么开始合作的?
张雷:还是要说道之前在长乐路的店,当时品嘉的老板在上海出差,正好离我们的店最近,他就在长乐路逛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我们的店。当时是2008年,可能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店在长乐路算最大的店之一,200平方,上下层。另外一个契机是,品嘉在2008年也开始有设计师集成店的项目思路,恰好这个机遇,期间我们也一直聊,也做过一些合作,最后2011年3月正式达成了合作。
无时尚中文网:你的品牌一开始也走这种买手店代售模式,是不是对于设计师品牌这是必经之路?
张雷:确实是这样,国外也是这个模式。现在国内也慢慢有这个市场,比如上海的onebyone和北京的栋梁,大家也相互认识,都是朋友,还是很支持他们做这么有益的事情。后来发现他们做得都非常好,媒体关系维护的特别好,在圈子里大家也非常看重,我觉得大家都是在慢慢摸索。
无时尚中文网:谈谈你对上海时装周的了解和看法。
张雷:上海时装周起步稍微晚一点,所以要打一个差异化,比较注重本土设计师。我在上海很多年和上海时装周以及很多上海设计师也比较熟,上海时装周也一直比较支持本土设计师,而且上海的设计师品牌本来就是最多的。北京时装周则主要是商业品牌的发布,商业性和媒体推广方面会更强,当然操作也会更成熟。但是我觉得上海时装周对于新设计师还是比较有利,大家可以“挤”进去。
联系:nofashion.cn@gmail.com
关注无时尚中文网微信号:nofashio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