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可能,营销微博的“逼宫”和“利诱”。
此前也有诸多报道,在微博发展3年后,简单粗暴的“水军”营销已经令人反感,甚至有“走到尽头”的可能。据无时尚中文网从一些品牌那里了解,很多品牌也从微博营销公司那里收回了本来由微博营销公司代理的微博账号,转为自己品牌内部专人维护,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这样的营销不但丝毫没有正面作用,反而对品牌是一种损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此次事件,Chanel还是第一或者第二种可能,我们就真的很无语了。
何谓“逼宫”?我们可以类比一些在中国媒体上经常出现的“负面报道勒索”现象。就是在毫无事实依据,或者抓住一些对你不利的消息,然后进行负面报道,以期被负面报道的对象在该媒体上投放广告,作为停止负面报道的交换。
营销微博有没有类似的做法?有。但是成功案例极少,或者或,目前的环境,营销微博还是属于“甲方”,很多品牌是有求于他们的,他们不止于为此破坏关系。但是,对于Chanel,或者其他暂时不会找上门来的各行业的高端品牌和大公司,营销微博这样做的几率会更大一些。行业在萎缩,他们需要拓展新的客户。
“利诱”是什么?这个更常见,就是有点类似在你微博下面评论的“卖粉专业户",而营销账号的“利诱”则是通过微博转发告诉你他们的“力量”,“你瞧,有我你的转发量会更高哦”?
如果是这种可能的话,似乎跟Chanel没有丝毫关系。不过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至少应该通过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形式就说明一些此事和品牌操作无关。此前,我也质疑过另一网站的“水军”操作,但是它们很快通过官方微博澄清了此事。当然,Chanel也许会想,又没有媒体报道,这个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如果澄清,反而惹得一身骚,还不如“沉默是金”,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问题是Chanel的此类事件不是孤例,在洋酒品牌芝华士7月份和设计师Phillip Lim的跨界艺术秀的微博上,我们同样看到了类似情况,如果你有兴趣去翻看那些大名鼎鼎的时尚品牌和时尚媒体,如VOGUE服饰和美容,在她们的微博上,类似的事情都在上演。
说回到时尚品牌的“水军”营销,这样的情况存在我认为是必然无疑。但是对于Chanel和Chivas这样的知名品牌,是否有必要用?或者用“水军”营销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首先,我觉得没必要用,即使是在中国的环境下,以其品牌效应,稍加维护,也会有一定的效果,即使Burberry、Topshop这些在社交媒体做的非常好的品牌,如果去量化社交媒体对销售的作用也是非常难得,至于品牌价值更是无法量化。昨天我们报道“为什么时尚编辑纷纷跳槽品牌” ,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消费者越来越精明”,那种显而易见的Hard Sale 你以为消费者真的接受或者看不出来?你以为精明的消费者看不出来你是“水军”营销?品牌找编辑去做数字内容营销,维护品牌博客就是看重的编辑的不同视角,以及知道消费者可以接受和想要什么样的品牌内容,这是她们在杂志中一贯输出的。对消费这内容、产品品质上的软硬有营养的补给才是对他们最受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商平台要做内容杂志,并被作为行业标准的一个原因。“水军”营销可能会在“数字”上好看,或者对于负责此事的员工利益有所帮助,但是对品牌的损害是极大的,看看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万粉丝的微博账号,每篇微博的转发和评论都是个位数,很有意思吗?对品牌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吗?当别的品牌招募合适人选,想创意、想内容,做真正消费者喜欢、爱看的内容营销时,你在“水军”营销,长时间下来这种对比会非常强烈。
还有,奢侈品品牌的“污点”比一般品牌更难洗脱,John Galliano一次种族歧视遭受清洗,Chanel 设计师Karl Lagerfeld此前对穿假冒Chanel的科特·柯本(Kurt Cobain)的遗孀科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封杀,都是“零容忍”的案例。如果此次Chanel存在“水军”营销,我想,这也算一次洗不掉的“污点”。
喜欢香港黑帮片的人都知道,进去了,就很难出来,颇有点“侯门一入深似海”的意思。很难想象一个和“水军”营销账号合作一次的品牌不和他们合作第二次、第三次,道理就不用说了。
第一页:Chanel 在2013春夏发布事件涉嫌在微博“水军营销”
本文作者:唐小唐 无时尚中文网创始人
联系:nofashion.cn@gmail.com
关注无时尚中文网微信号:nofashio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