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于《南都娱乐周刊》
离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恰好10年时间,似乎又刮起一股外资收购中国日化品牌的风潮。继7月份丸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LVMH旗下私募基金 L Capital 亚洲分部L Capital Asia投资丸美之后,又一发迹广州的化妆品公司美即8月初两次停牌也预示并购在即,15日夜里也基本尘埃落定,宣布以65.387亿港元被欧莱雅收购,只待商务部批准。
创立于上世纪的丁家宜、羽西、小护士、大宝四大品牌被外资收购,曾被认为是中国品牌的成功,不过除羽西外其他品牌都在收购后表现弱势,甚至有“为了消灭而收购”的声音传出,可见这种中西合纵并不成功,至少过去十年是这个样子,对于新的收购是否会重蹈覆辙呢?
过去十年是中国消费行业急剧膨胀的行业,奢侈品就不说了,日化行业更是,比奢侈品的增速更持久,2012年光欧莱雅中国一个集团的销售额都已经超过120亿元人民币,凭借产品属性,无论是渠道的广度和深度其覆盖面都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础相匹配,这一点也是很多本土品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丸美称2012年全国零售额近30亿元人民币;美即2012财年(截止2012年6月30日)销售也达到12.5亿元。丸美和美即这两个创立时间差不多都是10年的品牌,一个打着“日本”品牌,一个打着“韩国”品牌,放到10年前完全可以理解。在这里不得不提被誉为中国化妆品第一股的上海家化,上海家化佰草集的成功虽然没有完全扭转“崇洋媚外”的格局,但是“本土化”成为欧美化妆品集团最重要的中国策略之一,收购中国品牌是一方面,包括雅诗兰黛在内,国际化妆品集团都开始推中草药概念,当然本身就是中国“核”的丸美和美即自然迅速跟上。
了解上面的背景可能就会发现相隔10年的收购有着战略上的不同。10年前正是国际化妆品集团中国大肆扩张之时,本土品牌建立的渠道是收购最看重的原因,集团发展的中心还是在自身早已拥有的品牌,拟人化地说就是相同的筋骨之上负担着更多的体重,在国际品牌的强大形象之下,被收购的品牌自然相形见拙,走下坡路非常正常。10后的收购市场更加成熟,收购方的需求也略有不同,L Capital Asia收购丸美可以说是投资性收购,一个收购方是基金性质,退出方式可以等集团壮大卖给下家,也可以IPO后完美退出。至于已经上市的美即,因为在面膜这一品类中占有强大市场可以说是投资组合的补充,就像当初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是补充低端产品类别一样。
既然本土品牌发展的这么好为什么要寻求收购?举一个例子,美即的终端门店在2011财年结束是6264家,时隔一年就变成了10184家,急速扩张增加的销售、运营、管理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对于看重利润率的上市公司来说短期内显然不是好消息,但是当把这些注入到欧莱雅这样一个“大海”里则会显得相对不起眼,也利于自身长期发展。
其实这10年除了日化,很多中国服装、鞋类品牌背后也都有投资机构的入股,只不过日化的膨胀速度更快,交易浮出水面更早,那些在欧美市场频繁的交易在中国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
联系:nofashion.cn@gmail.com
关注无时尚中文网微信号:nofashio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