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上海时装周日报》专栏文章,严禁转载
作为目前最大的时尚市场——中国最具有时尚历史和传承、驻扎了几乎全球所有顶尖奢侈品牌、新世纪众多国际品牌叩响中国大门敲门砖的上海,享有国际时尚都市之称不遑多让。但是,谈到上海时装周称得上国际时装周,恐怕很多人底气还不那么足。
上海时装周期间,无时尚中文网将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些和时装周有关的话题,第一篇不妨来说说大家都很关心,也热切盼望的国际化。
如去年的Vivienne Westwood一样,今年参加上海时装周Vera Wang毫不逊色,论血缘、风格似乎都是既国际化,有非常适合上海本土的一个著名设计师品牌。早在一周前《女装日报》就报道了此事,同时称Vera Wang位于上海马当路的旗舰店将会于3个月内开幕。纵使不需联想,我们也大致能想到其间的关系,更何况刚刚结束一个月的纽约时装周,因明星姚晨的出席,Vera Wang在中国的媒体和社交网络多次被提及。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商业逻辑,双赢,甚至多赢。
对于目前中国的品牌、设计师,甚至整个产业都还没有达到国际水平的现实我们不得不低头承认,然后进步。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把中国,尤其是上海当做一块肥肉的时候,我们让他们做一点点贡献,或者说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惠泽中国也好,上海时装周利用这样的契机引进一些国际知名设计师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中国品牌参与、媒体关注都是非常聪明和明智的事情。但是,接下来,如何然他们真正发挥作用,才更重要。
在刚刚结束的伦敦时装周,中国设计师王海震获得了Fashion Fringe 大奖,接受Vogue UK采访的时候,评委、Burberry 首席创意官(一个比较新名词,一般品牌只设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就称,不但曾到参赛选手工作室指导,也邀请参赛选手到Burberry参观学习,并承诺在今后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
国内的时装周也多设有设计比赛,也有知名设计师评委,但是在交流上和给予参赛选手的帮助是否充分呢?因为未曾深入了解,也不便妄作论断,至少,我们见到有好的经验,可以学习,如果做到,是否能跟进一步,邀请更具国际知名度的设计师担任评委,并给予参赛选手出国去国际品牌学习的机会。这可能牵涉到邀请甚至资金的问题。不过我们看到Hermes可以中国设计师负责一个全新品牌,中国品牌借设计比赛选拨设计师的情况存在,我们认为这并非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务”。
一个能称得上“国际”的时装周,无非两点,市场和众多的著名设计师和品牌,前一点如纽约,后一点如巴黎,米兰和伦敦的衰落迹象明显。市场,虽然经济放缓,但中国仍然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不容置疑,能吸引大牌设计师来中国的不正是这一点吗?那么,剩下的还是设计师和品牌。
上海,目前是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和知名年轻设计师最多的城市,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一点,不但是对设计师本人,对上海时装周,甚至真个产业的推动都是非常大的。相反,不进则退。英国设计师全部在巴黎,三请四邀为了“振兴英国时尚产业”的爱国主义才偶尔回家一趟。时装周怕没有好的设计师,同样也怕留不住好的设计师。
中国的设计师和品牌总体来说进步飞速,那么作为一个组织方,跟得上发展速度更加重要,只有更得上速度,才能做好为设计师和品牌的服务,承担本质责任,一起进步,然后双赢,最后国际化,与市场匹配。
一个好的现象是,这些年在宣传上,无论是上海时装周还是北京时装周,用“国际”一词的频率正在降低,这可以说是某种随着发展自然而然自信的体现。确实,我们现在也可以更自信:国际大奖上有中国面孔,中国品牌的国际扩张,消费者品味的提升等等。
那为什么我们不自称“国际”而真正国际还差那么一点点底气?除了基础力量的整体提高外,也许还缺那么三五个在设计和商业上都成功的设计是品牌。巴黎最初也并不是名师云集,有Christian Dior,有Coco Chanel,甚至有如今没落准备重新振兴的Elsa Schiaparelli。当真正有几个这样的设计师或品牌后,内部的竞争氛围和外部的眼光都会不太一样。如前所说,在这个商业和资本运营社会,还要注意不要让他们被收购、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国的时装周国际化问题已经从“期盼”到几乎唾手可得,在此无时尚中文网也祝愿十周年的上海时装周不要让它变成唐僧肉,尽快弥补这咫尺之间的距离,机会在于把握和努力的人们。明天我们继续聊聊此次上海时装周WIFI全面覆盖的“网络”问题。
本文作者:唐小唐 无时尚中文网创始人
联系:nofashion.cn@gmail.com
关注无时尚中文网微信号:nofashioncn